莲花公墓

网红城市老成都的葬礼习俗“打丧火”

成都人一直把办丧事叫做“打丧火”,打丧火分小三天或大三天,视葬礼的实际情况而定。

一般来说,葬礼的丧火持续三天。在这三天里,所有孝顺的儿子和孙子、亲戚和朋友都会在葬礼前为逝者守灵。

当然这三天的七十二小时内进行都会有人在灵前,漫漫长夜一般怎么可以打发,于是小赌怡情的成都人就离不开中国麻将和纸牌了。

最重要的是,无论什么时候,公安部门对这种现象都是极其宽容的,从来不打扰。

为此,出现了一些轶事。据说上世纪80年代,成都有个赌徒。为了找一个可以赌博又不被抓的地方,他每天都在街上找地方丧火,然后买几尺布送过去。那时候民风淳朴,家里人也不多问。接受布后,也欢迎他。这个人还恭敬地向死者烧纸香,然后在这里打了三天三夜的牌。当然没有人来考证这个事情哈,反正这都是传下来关于老成都人打丧火的段子。

其实要说打丧火的巨变,要从这二十年说起。随着改革的深入,打丧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前我们家里已经死了人,灵堂要自己搭,香腊纸钱要到文殊院自己买,亲友们感觉都是送被面或布料,有单位的还有一个单位送的花圈,搞得十分劳累以及不堪。

现在我们家里死了人,丧葬公司会闻风而来,签好合同后,灵堂的搭建及各种祀祈用品都由他们可以搞定,连花圈都是一个个现成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三天后的凌晨,殡葬公司联系的灵车会把死者(有的已经停在火葬场了)和亲友送到火葬场,一切由他们打理。

我住在郊区,只要有人死在这里,再晚也要放鞭炮,不管别人休息。

第二天,只要我们者的地方不是城市主干道就可以扎断一条街,在街上搭起一大灵堂,有的还有舞台,然后一拨留着长发穿着僧衣戴着僧帽的队伍就开始了表演,其实我还很佩服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的,比起其他一些国家公务管理部门对于他们应算是模范了。

在他们的表演节目中大多是老歌和十年前流行的婶婶们常用的歌曲。

半个月前,我的社区外有一场盛大的演出。先是器乐合奏,几代领导人颂歌唱完之后就是送别同志之类的。

高潮出现在第三天的下午,当一个歌手,打扮成一个不知年龄的女人,出现。起初,她在悲伤的音乐中发出痛苦的声音,但是她听不见她在哭什么。她觉得自己好像吃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哭出了“呕吐”的声音,但整个过程持续了半个小时没有中断,但这也是一场专业的表演。

饭后,在一些和尚念了没人能懂的经文后,聚会正式开始。

有三、四个方面男女之间先后进行上台与打丧火的孝子贤孙和众亲友们都是互动,我在家都听得也是一个川普在喊“我们一起来喝好不好”。

将近一个小时后,演出以唱“看看你的战友”结束。

其实我小时候参加过一次葬礼,那是我奶奶去世的时候。

在火葬场的葬礼大厅里,每个人都是那么庄严肃穆,我的手臂上戴着黑色的丧服,我在家庭照片中看到过它们,在低沉的哀乐声中。

随着时代的变迁,老成都救火的过程也会改变。仔细想想就好。一方面缓解了失去亲人的悲痛,同时也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你们说:是不是?

这就是成都人的“打丧火”。也算一种地方文化了。


分享到: